2017年7大趋势总结:少了概念性的喧嚣,多了深入行业的落地
跟2016年相比,今年没有那么多的意外。
文|梁风
跟2016年相比,这一年没有那么多的意外。2016年,美国大选、英国脱欧、人工智能浪潮爆发、共享单车异军突起,还有乐视、百度、三星竞相比惨,一幕幕惊心动魄。
相比之下,2017年,除了比特币的热潮让人震惊之外,乐视延续了一整年的闹剧之外,汽车电动化、手机全面屏已成为鲜明的趋势,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在产业落地上更加深入,无人商店为代表的无人化商业开始兴起,科技巨头们展开了AR开发平台的竞赛。这些构成了这一年科技行业的主旋律。
一、电动车:交通电动化的趋势勃然而兴,汽车行业的拐点到来
为汽车、飞机寻找新能源的努力由来已久,但是2017年的突出之处在于,很多国家出台了明确的政策,宣布燃油车的死刑日期,倒逼产业升级。
多个国家都发布了禁售燃油车的相关政策:法国、德国、印度、挪威、荷兰等国家都提出2030年左右禁售燃油车的目标或政策。美国虽然还没有一项联邦政策,但至少有8个州已设定了相关目标。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研究制定传统燃油汽车停产停售的时间表。比亚迪王传福预计中国到2030年将全面普及电动车。
不只是汽车,航空业也是如此。空客、波音、NASA都在加大对混合动力飞机的研发。空客、劳斯莱斯和西门子三巨头联合研发的混合动力飞机想要在2030年量产上市。这个时间跟以上各国禁售燃油车的时间点颇为相仿。
目前来说,环保的压力、政策的牵引是交通电动化的直接原因,想要保持在未来长期的竞争力,电动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趋势,这或许成为下一个风口。
在未来车企的竞争中,自动驾驶+电动车是一大方向。通用、福特、本田、丰田、宝马、大众都在着力推动电动化的策略。本田甚至希望,到2030年,旗下电动化产品将占到2/3。
虽然因烧钱和盈利困境,特斯拉股价在最近几个月比较动荡,但在2017年至今(美国时间12月21日收盘),还是大涨55.21%,市值高达557.56亿美元,并一度超过通用成为市值最高的车企。
从能源动力的角度讲,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拐点。
不仅主流制造商纷纷加大投入,对电动汽车的市场需要也在扩大。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1-10月累计销量达88.8万辆,同比增长51%。今年以来,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不俗。按照目前的销量表现,新能源乘用车今年全年销量将突破100万辆。宝马公司预计,2018年电动汽车销量会大幅增长。
禁售燃油车的政策也会刺激消费端的需求,并在汽车销售市场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。消费者不会情愿冒险买一辆在十年之内使用有可能受限的车。比如,虽然在英国和法国提出在2040年禁售燃油车,但是巴黎、斯图加特和马德里等城市将在2025年前禁止柴油汽车。假如你在法国,你恐怕并不希望买了辆车却进不了巴黎。
航空业方面,因为技术限制现在并不能实现飞机纯电动化,但是波音、空客等几大巨头都已经投入到混合动力飞机的研发中。
在水运方面,中国已经打造了世界第一艘纯电池推动的载重船舶,重约600吨,可以在充电2小时后,在装载2000吨货物的情况下最远可以航行80公里,明年初将投入到内河煤炭的运输中。
二、AI:从技术走向商业,巨头的竞争更加激烈
去年,阿尔法狗完成了对全球70亿人AI科普。今年虽然阿尔法狗的亮相依然很吸引人的目光,但是今年它已经不再是AI领域的主角。
2017年是AI大幅走向实用的一年。AI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业的发展,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都纷纷布局。语音识别、图像识别是主要的落地方向。语音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是智能家居、智能车载,图像识别的领域主要是安防、自动驾驶和新零售。
语音识别方面,最典型的表现上是智能音箱市场进入“百箱大战”阶段。苹果、阿里巴巴、百度、联想、小米、出门问问和喜马拉雅等公司都相继发布了智能音箱。
面部识别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手机当中。三星、苹果,国产机中的vivo、小米都推出了带有面部识别功能的手机,其中,以iPhone X最受关注。在未来的一年,会有更多的手机将集成面部识别的功能。
随着巨头们布局更加深入,彼此的竞争也更加激烈。BAT、谷歌、苹果、微软、Facebook等公司都在AI上重金投入。科技巨头们争相收购创业公司,开出高薪招揽行业人才。
今年进入了一个科技巨头收购AI创业公司的高峰期。据CB Insights数据,仅2017年一季度就有37家私有AI创业公司被收购,上半年并购数量达到60家,接近去年同期(31家)的两倍,来年这种热潮很可能延续下去。
在市场方面,为了争取用户,阿里、亚马逊、谷歌纷纷在购物季狂欢(中国的双11,美国的黑色星期五)中,对旗下的智能音箱重金补贴。
在AI布局上,中国的科技巨头晚于谷歌、苹果、亚马逊、微软等公司,但是今年以来也大笔投入,在海内外建立相关实验室,聘请行业顶级专家加盟。
陆奇加盟百度后,提出了“AIl in AI”的策略,发布了DuerOS芯片和Apollo自动驾驶系统,成立Apollo基金和DuerOS基金,投资AI领域。腾讯也提出“AI in All”的战略,邀请AI领域的顶级专家张潼和俞栋加盟旗下的AI Lab,分别担任正副主任,还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了AI实验室。阿里发布了智能音箱天猫精灵,双11销量破百万;10月的云栖大会上,阿里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达摩院,3年投资1000亿人民币,研究包括机器学习、基础算法、视觉计算在内的多个领域。
与此同时,国内AI产业落地的高速发展,也吸引了政策的支持。国家战略方面,人工智能3月份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,人工智能被列为重点工作。11月,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,纳入了BAT、科大讯飞等四家公司。种种迹象表明,人工智能的政策正在从中央传导至地方,政策开始逐渐渗透到行业当中。
三、手机:全面屏风潮陡然袭来
对于手机行业,全面屏是2017年最重要的关键词。虽然关于全面屏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,但是几乎所有的主流厂商都先后打出了这一概念(虽然说法上会有不同)进行宣传。
2014年,夏普推出了AQUOS Crystal手机,以(三面)“无边框”概念推向市场。2016年,小米率先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。今年,全面屏手机正式迎来了爆发,“18:9”屏幕比例的全面屏手机正在普及,并开始由高端机向中低端辐射。360、荣耀等品牌已经开始涉足千元全面屏手机市场。
根据咨询机构CINNO的预期,2017年全面屏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渗透率为6%,2018年会飙升至50%,后续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93%。
三星和苹果两大巨头在9月之前都已推出了全面屏手机。小米还抢在苹果发布会之前发布了小米MIX 2。此后,国产手机群起追赶。
11月,OPPO、HTC、锤子、美图、金立、一加、360、荣耀等8个品牌举行新品发布会,共发布15款新机,其中金立一家就一口气发布了8款全面屏手机,将旗下产品全线升级至全面屏,而OPPO、HTC、锤子科技、一加、360也迎来了旗下第一款全面屏产品,唯一没有配备全面屏的是面向细分市场的美图V6。
全面屏的出现,给了增速放缓的手机市场以新的希望。但是,对于在全面屏产品上落后的手机厂商无疑会比较尴尬,在占领市场上失去了先机。
未来,全面屏手机的屏占比势必会进一步提高。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手机的屏占比,类似iPhone X的异形屏将会成为最佳的设计方案。
不过,目前要想进一步扩大屏占比,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。比如,屏下指纹识别的方案。除了苹果之外,因为要采用指纹模组,几乎所有手机厂商的全面屏产品都放在了手机的背面,这显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本月,指纹识别供应商Synaptics宣布全球首款屏内指纹识别模块正式量产,其所采用的光学指纹识别解决方案可以将指纹识别传感器集成在OLED屏幕当中,而且还能保证整块屏幕厚度控制在1.5mm以内。这一技术可以成为解决上述尴尬问题的关键。
而在明年全面屏手机的战争中,除了产品体验之外,供应链的比拼将是一个关键的因素。在供应链上占据优势、保证充足供货的企业将能更好地抢占这波红利。
四、无人化商业:无人商店的热潮兴起
对于无人化服务业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尚有争议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今年兴起了一波无人商店、无人货架为代表的无人化商业热潮。
去年12月,是亚马逊率先推出无人便利店Amazon Go,颠覆了传统便利店、超市的运营模式,使用计算机视觉、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,彻底跳过传统收银结帐的过程。
今年6月初,“缤果盒子”登陆上海,第一家号称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无人值守,可规模复制的无人商店。
7月初,京东、阿里巴巴纷纷宣布将要开设无人商店。娃哈哈更是高调宣布与马云合作,将在未来几年在全国开设10万家无人超市。
11月,顺丰的无人超市也开始营业。
移动支付的普及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,给了服务业无人化兴起的可能。这种新零售业态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,对零售的三个核心“消费者 、场景、商品”中的“场景”核心进行一场演变,并对其中各个元素如支付、环境、等待、距离等进行重构、整合和优化。在这种形态下,可以充分减少拥挤和等待时间、结算便捷,而且,由于SKU是大部分消费者日常所需要的畅销品,消费者可以迅速找到目标。
假以时日,无人商店很可能像自动贩卖机取代路边摊一样遍地开花,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。
9月,商务部还首次明确将出台政策支持发展无人商店,对于无人商店的发展是一大利好。
不过,目前来看,无人超市、无人商店的商品价格并没有由于减少的人工成本而降价。反而,处于起步阶段的这些创新项目,都因为前期实验性的成本、技术不够纯熟等原因价格更高。尽管中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弱,人力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,仍然达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价格。
另外,这些无人商店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做到 “无人”。虽然收银员、售货员的岗位被机器取代,但免不了需要一些现场运营的人员,帮助消费者使用收银设备,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等等。
阿里CEO张勇甚至称,无人商店是伪命题,是一个看上去很美妙的风口而已。“无人比有人好在哪?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。从经营上好在哪,用户体验好在哪?我们必须回答这些问题,如果这些问题都可以明确回答,确实在某些业态上这个无人是有意义的。”
而且,无人商店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。比如,没有员工会降低超市的经营成本,但没有员工又会减少许多工作岗位。如果无人商店大规模铺开,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难保不会降温。
总的来说,技术的发展给无人商店兴起的可能性,这个领域也吸引了大批资金,各大巨头以及一些创业公司纷纷入局尝试。不过,要想大规模普及尚需等待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。
五、区块链:令人震惊的比特币交易狂欢
对于比特币,年初觉得价格高企已经无利可图的人,到年底应该肠子都悔青了吧。尤其是,比特币前不久价格一天上涨1000元(比特币价格向上突破新纪录的过程中,最快时24小时上涨2000美元)的疯狂,让人颇为震惊。比特币价格一度逼近20000美元,近期其价格处于震荡中,但总体而言,相比年初价格依然翻了在10倍以上。
加密货币市值一度超过6000亿美元,比特币市值达到3000亿美元以上。
根据CoinMarketCap显示,目前,加密货币共有1378种,总市值为5486亿美元,超出了微软的市值。
北京时间12月24日17:09,CoinMarketCap截图
同时,比特币市值达到2395亿美元,占到加密货币总市值的四成以上。
北京时间12月24日17:09,CoinMarketCap截图
近期,芝加哥期权交易所、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还相继推出了比特币期货交易。比特币正式走进了资本市场。
虽然加密货币这一轮疯狂的涨势让人质疑泡沫的存在。比特币网的创世人甚至卖掉了所有的比特币,转而使用比特币现金。他说:“对比特币进行投资目前是你能做出的最具风险的投资,风险极高。”
但是可以说,正视今年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交易狂欢,真正让区块链走进了大众的视野,就像2016年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,完成了人工智能的70亿人科普一样。
而这种交易狂欢也让各国的监管层其所未有地给予关注,审慎地思考数字货币的未来。
近期美联储主席、法国财长、日本财长都对比特币纷纷作出表态。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,比特币目前只在支付体系中扮演非常有限的角色,它既不是稳定的储值工具,也不是法偿货币,而是高度投机性的资产。耶伦日本财长麻生太郎称,比特币尚未被证明是一种可信的货币。法国财长布鲁诺·勒梅尔呼吁:下届G20峰会应讨论比特币监管问题。
与此同时,加密货币钱包创始人兼CEO彼得-史密斯则认为,预计明年全球各国央行将开始持有数字货币作为储备资产,一些央行可能开始发行自己的“数字资产”。
尽管比特币成为主流货币的前景不被看好,它们背后所依赖的区块链技术,普遍被认为,有望在未来几年推动关键领域的创新,从而为世界带来改变。
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陈敏兰表示:“加密货币所依托的区块链技术蕴藏着振奋人心的机遇,可能会对金融、制造业、医疗保健和公用事业等领域产生重大的革命性影响。我们估计到2027年,区块链技术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3000-4000亿美元的价值。”
她认为,就像互联网通过电子邮件、电子商务和智能手机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样,我们相信区块链也可以通过分布式记账、智能合约、代币和身份管理等方式为未来的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动力。新兴市场有望成为主要受益者,因区块链有助于建立“信任”的基石,带动各国在数字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新加坡等国已开始引入区块链技术,并在多个领域探索其潜在应用。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,它将日益吸引大型企业和政府的大量投资。
六、无人驾驶:中国科技巨头竞相投入智能网联汽车
跟人工智能一样,2016年,无人驾驶真正走进了公众的视野。跟人工智能的热潮类似,这一年的无人驾驶科幻色彩更浓,在各种PPT和大屏幕上魔力四射,一场场概念发布会,一幅幅未来的美好愿景,还有围绕技术、法律和伦理的各种争议,如此种种,声光电的炫目捧起了舆论的喧嚣,资本、创业者、大企业和媒体的关注点也大多聚焦于此。
同样跟人工智能类似,2017年,也是无人驾驶技术更深入行业、更贴近落地的一年。还有,无人驾驶也得到了政府的更多支持。
大体上,可以这么形容这两年的差别:2016年无人驾驶给人的感觉是,“看,这幅愿景多美好。”2017年的感觉则是,“那么多人真的在做这件事情,而且看起来快要做成了。”
这一年,技术本身的发展按部就班,不会给人太大惊喜。目前,许多汽车厂商的产品都仅处于L1-L2阶段,包涵车道偏离预警(LKW)、碰撞预警(FCW)、自动紧急制动(AEB)等关键技术,属于高级辅助驾驶(ADAS)的范畴。而许多互联网厂商和创业者则希望跳过L3,直接面向L4技术,即将驾驶的决策权基本交给机器,但目前依然在前期测试和研发阶段。
这一年最突出的特征,是有意于此的互联网企业和车企纷纷入局,相互联手,投入的资金也明显更多。
9月20日,百度宣布升级Apollo智能汽车开放平台,分三年投入100亿元,完成超过100家项目的投资,建设Apollo系统的生态圈。随后,李彦宏在11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宣布,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一款车型将于2018年量产。今年7月,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还乘坐着一辆自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,驶上北京北五环。
与此同时,车企与互联网企业牵手的案例也层出不穷,尤其是中国的科技巨头,竞相投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。上汽携手阿里开发互联网汽车;车和家与华晨汽车集团合作研制智能家庭汽车;广汽集团与腾讯联手发力多个汽车智能领域;华为牵手东风汽车打造“智慧汽车”。
中国消费者更在意汽车的互联性可能是推动这一趋势的原因之一。相比欧美,中国消费者的联网程度更高。麦肯锡9月的报告显示,64%的受访中国消费者表示,他们会为了更好的车内互联性而更换品牌,而在美国和德国,这一比例分别为37%和19%。
看下美国的科技巨头们。日前,谷歌的Waymo的测试里程又创下了新记录——其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共道路上的测试里程已经超过了400万英里(640万公里)。亚马逊组建了团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,来帮助该公司的物流部门提高包裹配送效率。苹果则收缩了自动驾驶汽车计划,将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。
芯片巨头中,英伟达依然是一马当先,英特尔则斥资150亿美金收购了Mobileye,来与英伟达抗衡。
对世界知名的车企而言,“自动驾驶+电动车”则成它们发展策略的标配。通用、福特、本田、丰田、宝马、大众、特斯拉等车企都在发力自动驾驶。例如,今年6月,通用130辆自动驾驶测试版Bolt电动车下线;未来5年,大众集团将投资340亿欧元用于电动汽车、自动驾驶以及移动出行领域的战略转型;特斯拉发布了带自动驾驶功能的电动卡车Semi,并且在自研 AI 芯片,来掌握更多自动驾驶领域的主导权。
此外,各大创投资本、私募基金也争相入场。据Techcrunch 11月4日报道,Crunchbase News的数据显示,截至当时,2017年全球该领域对创业公司的投资总额(约14亿美元)已是2016年(6.3亿美元)的2倍有余。
在中国,自动驾驶的发展也开始获得政府扶持。中国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无人驾驶车是大势所趋,更是中国汽车业的重大机遇。12月18日,北京市交通委正式发布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规范指导文件。根据规定,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,可申请自动驾驶车辆临时上路行驶。
英美等大国对自动驾驶也更加支持。
9月12日,美国正式通过全球首部无人驾驶汽车法案,来保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法规法案的一致性,从而更好地鼓励创新与推动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发展。自动驾驶技术将直接受联邦监管,而不是在不同的州要符合不同的需求,这也避免了出现“政出多门”。
英国政府也计划大力扶持无人驾驶汽车产业的发展,目标是在2021年前实现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行驶,而且这种汽车是“完全无人驾驶的”。
不过,虽然行业的投入风起云涌,但是离无人车上路还有一段距离。除了自身驾驶技术本身的安全性,还需要考虑法律和基础建设等诸多问题,并不能一蹴而就。
七、AR:科技巨头们的开发平台竞赛
AR因为承载了“Next Big Thing”的可能性而备受关注,目前,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做AR相关的事情。苹果、微软、谷歌和Facebook等各大公司,都在进行软硬件方面的基础建设。
今年,AR领域最突出的一点是,科技巨头们的开发平台竞赛。在科技巨头中,Facebook和苹果、谷歌的动作最受瞩目。
4月的F8大会上,Facebook推出了增强现实平台 Camera Effects。本月,Facebook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了World Effects。AR可能会形成Facebook未来在移动社交端的核心优势。
6月,苹果开发者大会推出了ARKit。在 ARKit 的帮助下,开发者可以利用 iPhone、iPad 的相机、处理器和运动传感器创造各种 AR 应用。苹果的软硬件融合带来的性能竞争力、成熟的开发环境、庞大的用户规模是它的优势所在。今年以来,苹果也屡次对外宣称,要大力发展AR。库克甚至称之为“像智能手机一样的重大创意”。苹果今年的旗舰机iPhone X也被认为第一款真正意义的AR手机。
8月份,谷歌也公布了全新开发者平台 ARCore。ARCore 发布之初将仅支持谷歌 Pixel 和三星 Galaxy S8 智能手机,不过未来将继续扩展设备支持。谷歌计划让1亿台 Android 设备支持 ARCore。
此外,11月,亚马逊也推出了一项新的AWS服务,帮助开发者在AR和VR中创建应用。
12月,Snapchat推出了AR开发工具Lens Studio。Lens Studio是Snapchat推出的首款桌面应用程序。
在这种情形下,内容应用开发将会迎来热潮。库克日前透露,APP Store目前已有超过1000个AR应用。随着苹果ARKit和谷歌ARCore的发布,AR功能已经有能力覆盖整个移动端。未来,手机厂商、娱乐、电商、社交等领域的公司都会更加积极地拥抱AR应用。
反过来,这也将引发新一轮的智能手机硬件升级,各种传感器以及双摄像头都将成为智能手机标配。
在硬件方面,值得注意的产品有,微软今虽未推出新一代产品,但正在29个国家推广HoloLens,总共达39个国家。此外,近日Magic Leap的首款AR 眼镜也姗姗来迟,将于 2018 年发货。
目前,虽然市场上并未出现AR方面的爆款产品,但是巨头们正在为其出现全力铺垫基础。未来要释放AR的更大潜力,还有赖于光学技术、电池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程度。
推荐阅读
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